办事勤勉,说话谨慎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学而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敏:奋勉,慎:小心。办事勤勉,说话谨慎。 复制出处:春秋・孔子
详细解释
先不讲客气,说明条件,按章办事,然后再讲礼貌。出自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49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丑化说在前边。先不讲客气,说明条件,按章办事,
详细解释
只有经过学习,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。出自江泽民《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,用于劝诫人。只有经过学习,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。 复制出处
详细解释
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炫耀。出自春秋・楚・李耳《老子・德经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自知:有自知之明;自见:自我显示。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炫耀。 复制出处:
详细解释
网里漏掉吞舟大鱼。比喻法律太宽,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。出自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酷吏列传序》:网漏于吞舟之鱼,而吏治烝烝,不至于奸,黎民艾安。网:渔网,比喻法网;吞舟
详细解释
来时去时都看不见踪影。形容出没极为迅速或隐秘。出自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81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,指出没无常。踪:脚印。来时去时都看不见踪影。
详细解释
原指向大人物游说时,不能把他们的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。后比喻敢于同权威名流争鸣辩论的精神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下》:说大人则藐之,勿视其巍巍然。大人:大人物。原指
详细解释
死了没有地方埋葬。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。出自元・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楔子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含贬义。死了没有地方埋葬。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。 复制出处:元・纪
详细解释
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。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。 复制例子:在危急存亡之秋,往往会出现能扭转乾坤的伟大人物。
详细解释
指有才能的人无法在小地方或小单位发挥作用。出自汉・黄石公《素书・白文》:地薄者大物不产,水浅者大鱼不游;树秃者大禽不栖,林疏者大兽不居。容:容纳。指有才能的人无法在小
详细解释
听一个人说什么,又看他做什么。出自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31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等待行动。听一个人说什么,又看他做什么。 复制出处:蔡东藩《民国
详细解释
犹言高不成低不就。出自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九。犹言高不成低不就。 复制出处: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九:“其间也就说过几家亲事,高不凑低不就,一家也不曾成得。”例子:[丑]问:我偌
详细解释
guò wǔ guān zhǎn liù jiàng
比喻克服重重困难。这是《三国演义》中描写关羽的故事。出自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》第76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比喻克服重重困难。比喻克服重重困难。这
详细解释
chī yī qiàn , zhǎng yī zhì
受一次挫折,增长一分见识。出自明・王守仁《王文成公全书・与薛尚谦书》。一般作主语、谓语、分句,用于总结经验教训。堑:壕沟,比喻困难、挫折。受
详细解释
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。指人沉着而有涵养,感情不外露。出自《魏书太武五王传》。愠:恼怒怨恨。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。指人沉着而有涵养,感情不外露。
详细解释
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。比喻没有骨气。出自《晋书・陶潜传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五斗米:晋代县令的俸禄,后指微薄的俸禄;折腰:弯腰行礼,指屈身于人
详细解释
死了没有地方埋葬。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。出自鲁迅《而已集・答有桓先生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用于诅咒别人。葬:埋葬。死了没有地方埋葬。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。 复
详细解释
yǎn guān bí , bí guān xīn
古代静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。指精神集中,心不旁骛的神态。出自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回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,用于处事。古代静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。指
详细解释
比喻不论大小,一律收容。出自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李斯列传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比喻不论大小,一律收容。 复制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李斯列传
详细解释
仰求别人,不如自己努力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卫灵公》。《文子・上德》:“怨人不如自怨,求诸人不如求之己。”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劝诫人。仰求别人,不如
详细解释
guān bù wēi , zhǎo yá wēi
指官员未必威风凶悍,手下人则仗势逞威耍狂。出自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2卷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官场等。爪牙:比喻辅佐的人。指官员未必威风
详细解释
你不讲仁义道德,我也就不道义了。出自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回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用于人际关系。你不讲仁义道德,我也就不道义了。 复制出处:明・冯
详细解释
比喻陷入一片混沌糊涂的境地,令人摸不着头脑。出自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赏誉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。坠:落下。比喻陷入一片混沌糊涂的境地,令
详细解释
穷得连可以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。形容穷困之极。出自汉・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四。《汉书・食货志》:“富者田连仟佰,贫者亡(无)立锥之地。”一般作分句,
详细解释
形容说话老老实实,毫不含糊。出自清・俞万春《荡寇志》第80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,指人的性格。形容说话老老实实,毫不含糊。 复制出处:清・俞万春
详细解释
比喻心里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,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。出自汉・桓谭《新论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自我安慰。屠门:肉铺。比喻心里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,只好
详细解释
你是你,我是我。指两者界限分明,互不沾边。出自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公孙丑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,用于口语。尔:你。你是你,我是我。指两者界限分明,
详细解释
gōng bù chéng , míng bù jiù
比喻事情没成功,没有捞到什么好处。出自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99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人的处境等。就:成。比喻事情没成功,没有捞到什么
详细解释
huà bēi tòng wéi lì liàng
把内心的痛苦转化为前进的动力。出自赵朴初《永难忘(自度曲)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吊唁等。化:变。把内心的痛苦转化为前进的动力。 复制出处:赵朴初
详细解释
煖,同“暖”字,是不冷不热、温和的意思。善意的言语,比布帛更令人感到温暖。与俗谚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”义近。出自礼记王制。荀子荣辱篇:“与人善言,煖于布帛
详细解释
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
惊慌恐惧得一天都过不下去。形容惊恐到极点。出自郭沫若《我怎样写青铜时代>和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含贬义,形容担心害怕到了极点。惶惶:恐惧不安的样子;
详细解释
突然响起雷声,使人来不及掩耳。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出自《六韬・军势》。一般作定语、分句,比喻事情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突然响起雷声,使
详细解释
比喻见识短浅。出自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逍遥游》: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。蟪蛄:蝉的一种,也叫寒蝉、伏天儿,春生夏死,夏生秋死,因此知春而不知秋,知秋则不知春。比喻见
详细解释
砍掉一根树枝,可能会损坏百根树枝。比喻得罪了一个人,可能会牵连到许多人。出自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六十四回:老公公砍一枝,损百枝,兔死狐悲,物伤其类。
详细解释
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,仍然抱万一希望,积极挽救。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。出自清・顾张思《土风录》第13卷。一般作宾语、分句,含褒义。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
详细解释
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,就会使精神疲倦而无所得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为政》:学而不轴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殆:精神疲倦而无所得;思:思考。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,就会使精神疲倦而
详细解释
道德高尚的人成全别人的好事。出自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颜渊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,用于为人。君子:指品格高尚的人;成:成全,帮助;美:好事。道德高尚
详细解释
不必跟外面的人说。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。出自晋・陶潜《桃花源记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分句,形容不值得对外说。不必跟外面的人说。现多用于要求别
详细解释